首页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解码”浦东机场卫星厅

2019-09-17


1.jpeg

浦东机场卫星厅是上海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的基础之一


超级卫星厅不仅仅是一个旅客候机和转机的空间,更是一个涉及到内外部交通、室内多种功能合理布局以及低碳环保和旅客体验度的系统工程。

从2015年12月29日开工,到2019年9月16日投入使用,4年不到的时间,浦东机场又迎来了“新成员”——建筑面积达62万平方米的卫星厅敞开怀抱,迎接来自四方的朋友。

这座南北长960米,东西宽930米,由S1、S2两座中央大厅相连组成的卫星厅,是浦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的核心部分,更是国内第一个、世界最大、覆盖功能最全面的单体卫星厅,保障了浦东机场每年8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也为上海建设世界级航空枢纽、促进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联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工程建设,设计先行。“在安全的基础上,让旅客出行更舒适,让运维管理更方便,这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全过程。”主持、负责过多个机场设计的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华东总院)副院长郭建祥表示,早在2014年华东总院就投入卫星厅的设计,高峰时有100多位设计师参与其中。“尽管过程复杂,其间也有曲折,但今天看到卫星厅的建成投运,还是感到很欣慰。”

24小时“互动”

与机场运行特点相匹配的首个钢轮钢轨制式的机场捷运系统,能为旅客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浦东机场的卫星厅与航站楼,在功能上有所不同,卫星厅主要提供旅客出发、到达及中转服务,而值机、行李托运、联检等手续还是在航站楼完成。”郭建祥说,考虑到与航站楼的联系,卫星厅与航站楼采用了南北一体、东西互动的布局设计。

据了解,浦东机场的卫星厅与主楼“捆绑结对”运行,西侧的T1与S1、东侧的T2与S2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元,分别独立运行。其中T1/S1系统以东航、上航及天合联盟成员为主,年旅客吞吐量的保障能力为3680万人次,T2/S2系统以国航及星空联盟成员为主,年旅客吞吐量的保障能力为4320万人次。但S1、S2又相互连通,为今后运行灵活性提供了条件。

“其实S1和S2分开来看,各自都呈‘T’字型,两个‘T’字型两头延伸连起来俯瞰的话,就成了现在整座卫星厅‘工’型的外观形状。”郭建祥介绍。

卫星厅位于航站楼的南面,两者之间有约2公里的距离。不同于虹桥机场T1与T2航站楼之间用地铁10号线串联,此次浦东机场卫星厅建设中,在地下新建了捷运系统,方便旅客往来于航站楼与卫星厅。

按照T1/S1、T2/S2“组团”运行的特点,捷运系统也分成东线和西线,分别设置上、下行两条线路,总共4条轨道。其中西线连接1号航站楼和S1卫星厅,东线连接2号航站楼和S2卫星厅。捷运系统采用与目前地铁2号线一样的载客量最大的A型列车,4节编组,以适应大客流的需要。

据悉,国际上大型机场航站楼间的捷运系统,多选用胶轮制式的自动旅客运输系统(APM)技术,但由于APM核心技术国产化率不高,从经济性、管理维护成熟度等方面综合考量,最终选用钢轮钢轨技术,这在全球机场尚属首次。这样车辆可以直接从国内厂商采购,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兼容,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服务保障要求。

作为服务乘客的纽带,捷运系统单向行程最快两分半钟,旅客通过乘坐捷运列车,在地下往来航站楼与卫星厅,从安检口到登机口最快只需4分钟,实现了空间集约、管理高效、功能无缝衔接的目标。

与一般地铁线路到终点站后需要折返不同的是,由于浦东机场的捷运系统只有两站一区间,线路采用的是双向设计,每条线路在航站楼与卫星厅间来回穿梭独立运营,即一列车从航站楼抵达卫星厅后不折返到另一条反方向的线路上运行,而是在原有线路上再从卫星厅返回航站楼。航站楼与卫星厅之间分别设置了2条轨道,这样既保证了高峰时的运营服务水平,又能实现一条线路检修等情况下,另一条确保不间断运营的要求。

“这就好比是拉风箱,保证至少有一条线路处于运行中,这也是针对机场24小时不间断运营的特点为旅客提供了全天候的服务。”郭建祥表示。

功能越多挑战越大

从地下到空中,在7个楼层内布置不同的功能,又要让旅客在卫星厅内不会转晕,需要空间布局上的巧妙设计。

捷运层、站坪层、国际到达层、国内出发到达混流层、国际出发层……卫星厅从地下至空中共有7层,不同的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在设计时就准确处理空间和功能的关系,并让旅客感到导向明确。

据了解,美国亚特兰大机场是客运量全球第一、全球首个客运量过亿的机场,也是旅客中转量最大的机场,但主要是国内中转。

“浦东机场的卫星厅里有国内、国际转机,这是世界上非常罕见的。”郭建祥告诉记者,比如一个航班从郑州到上海再到美国,停靠浦东机场后,国内旅客出机场,到上一层国际出发层候机,等待再起飞。但国际中转需要在边检、海关办理手续,加上国际转国内、国际转国际,国内出发到达,以及包括商业设施在内的各种功能和需求合理地安排在卫星厅里,这是很大的挑战。

为此,卫星厅的剖面设计采用国际到达在下、国内混流居中、国际出发在上的基本剖面形式,最大限度节省空间,降低空间高度和减少设备基础投入,并环绕中央核心区提供了多达35座可转换登机桥,最大程度地为在核心区办理中转的旅客提供方便。在商业布局上,基于国际国内旅客不同的行为模式,设计了与旅客流程紧密结合的商业区。

“建筑师表现的载体是空间,要让功能更清晰、流程更合理,让旅客感觉到舒适,这是设计师必须要做的。”郭建祥介绍说,比如国内出发到达只有6米层高,但净高要做到4.2米(通道部分)和3.6米(候机部分),需要合理安排上部吊顶内的各种设备才能满足净高要求。

据悉,为了保证工程的实施,华东总院设计团队聚集了建筑、结构、机电、给排水、暖通、电气、动力、弱电等多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2017年完成了土建施工图出图和室内设计施工图出图,包括土建施工图4600张和室内施工图936张,并实现了结构减震、屋面防水、BIM辅助设计以及可转换流程设计等方面的多个创新,弥补了国内设计技术的空白。同时,还派出了几十人的设计团队服务现场施工。

除了结构设计、功能规划,室内设计也是一大难点。如何通过材质、色彩选择,让旅客在庞大的室内空间里提高辨识度?

郭建祥告诉记者,当时进行了多次讨论,最后从T1/S1、T2/S2各层系统运行的角度出发,将卫星厅作为航站楼功能的延伸,在室内设计上充分体现与主楼之间的内在特定元素联系。设计团队通过色彩系统、标识系统、材料选择的统一与延续,即使空间隔离,仍可以让旅客感受到内在的空间延续感。最后选用的办法是,S1作为T1功能上的延续,在室内设计中沿用了同一的特定元素——蓝的顶,红色的墙面,S2则延续了T2黄色的顶,灰色的墙面。

在建造过程中,卫星厅的柱、板、梁还大量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清水混凝土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修饰,以最原始的建筑材料,表达原始的装饰质感。其中宽达4.2米、长达3500米的清水混凝土弧形悬挑板,更是创出了国内清水混凝土长度与面积之最。

上海建工浦东国际机场卫星厅工程总承包项目经理王伟良介绍,“这种混凝土在一次性浇筑成型后,表现出逼真的混凝土肌理,后续不需要打磨、修缮,只在表面涂一层哑光透明保护剂,不需做其他任何饰面装饰。”

让阳光变得温和

运用多种技术和手段,不仅让卫星厅的运行更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也让旅客的体验度得到提升。

“卫星厅从设计上来说更回归建筑的本源,更多地考虑功能和旅客的体验感受,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建筑。”郭建祥表示,卫星厅以“功能优先、舒适实用、安全可靠、技术成熟”为设计原则,通过建筑空间的穿插组合,形成明确的空间导向,使复杂的功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朴素大方,平易近人。

虽然没有华丽新颖的外观和造型,但卫星厅对浦东机场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增的90个登机桥位,使得整个浦东机场的靠桥率从50%提升至90%,让更多的旅客不再需要乘坐摆渡车;国内出发到达混流层还兼具了国内转国内的功能,为需要中转的旅客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航班衔接时间;而更多绿色环保技术的使用,不仅让卫星厅内的旅客更感舒适,也让卫星厅的运行更加节能,预计年节约用电量可达995万度……

“绿色节能技术包括主动式和被动式。”郭建祥解释说,主动式主要是增加一些设备来达到环保节能目的,比如水蓄冷系统、中水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等;被动式则是通过建筑设计本身来达到绿色环保节能要求。

对于卫星厅来说,需要天然采光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但同时,又要尽量避免阳光直射到室内,尤其是夏天,过强的阳光会让候机旅客感到不舒服。为此,卫星厅以旅客流程为基础进行设计,采用了层叠的侧向天窗设计,通过全过程的模拟分析,让阳光在室内变得温和舒适,并结合自然通风,促进卫星厅的低碳运行。

除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这次与卫星厅同时投入运行的还有能源中心,承担卫星厅的制冷供热。

其中制冷采用12台离心式冷冻机组,配合高33.5米、直径35米的两台我国水蓄冷系统最大蓄冷水罐,有效蓄水体积3.125万立方米,蓄冷量7.145万冷吨时。相比浦东机场二期能源中心的4个1万立方米蓄冷水罐,此次三期蓄冷量直接提升50%,且水蓄冷系统技术擅长移峰填谷,夜间低谷时段以低价电制冷,白天峰时段电价高时放冷,节约运行费用。供热系统采用4台油气两用锅炉,蒸发量为20吨/小时,而锅炉的氮氧化物排放每立方米小于50毫克,符合本市将于明年10月实施的《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也是上海首家达此标准的新建锅炉房。

虽然卫星厅的到来可以缓解浦东机场因机位不足带来的供需矛盾,但随着国内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和上海航空需求的不断增强,未来上海地区的旅客运输需求将达到每年2亿人次以上,远超包括卫星厅在内的机场设施容量。

郭建祥透露,目前浦东机场的T3航站楼已经开始规划。“而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通过统筹规划,可以把各个机场有效联系起来,打造世界级的机场群,更好地发挥效率,服务好长三角一体化。”




媒体报道:浦东时报

报道链接:http://www.pdtimes.com.cn/html/2019-09/17/content_5_1.htm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