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列表 / 正文

返回至列表

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2019-10-17


近年来,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与提升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10月17日,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受邀出席“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并发表了题为“滨水高密度核心区的卓越之路”主旨演讲。

他指出全球卓越城市的滨水高密度核心区,其滨水的自然环境为高密度核心区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景观资源优势,既是城市的门户形象,体现了城市的活力、魅力和城市发展水平,更是吸引全球高端资源和人才,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与能级的载体。

目前,上海、深圳等以建成世界卓越城市为目标的国内城市,都面临土地资源有限、需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的挑战。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等高能级世界城市的滨水高密度核心区,国内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核心区土地开发强度低、土地利用低效,存在多种低效、分散的土地利用现状。第二,核心区公共交通配置强度低,对高密度开发支撑不够,造成人车混行,交通效率低、步行不舒适、换乘不便捷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此外核心区滨水空间缺少贯通,滨水与腹地之间缺乏交通联通。第三,景观和公共空间配置不足,国内城市的滨水环境品质低、视觉效果杂乱、辨识度差,难以创造具有鲜明形象的城市IP和吸引力。第四,业态配置单一、业态落后缺乏吸引力、功能复合度低且全天候空间活力低。第五,城市核心区缺乏统一指导和持续更新的战略。国内普遍缺失针对特定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制定的战略规划以及特定更新政策,缺失明细的街区战略目标,并跟随不同时期的定位变化与需求,实时更新。

针对上述问题,张俊杰为国内的滨水高密度核心区提出五大解决策略:

第一,高密度和“再集聚”,通过紧凑集中的土地开发,充分利用容积率,实现滨水核心区土地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将城市空间集聚效益最大化发挥,提高土地的价值产出。对比全球高能级世界城市的滨水高密度核心区,国内的土地开发强度和利用度都偏低,例如上海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用地区域、工业用地区域等老的城市功能业态都亟待产业升级、土地转性,整合改造,从而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能。

第二,高密度核心区内要以高效率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并对核心区空间进行立体化、一体化整合。根据核心区的规模与未来的发展规划,合理安排轨道线、站点密度与建设周期,优化城市与核心区、核心区与地块之间的地面地下各类汽车与货车交通系统。滨水高密度核心区应对立体空间进行最大化利用,通过垂直与水平立体分层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业态,充分打造立体的地下、地面、地上多基面的公共活动空间,实现多层次步行联动;注重垂直层面的高强度开发,利用立体开发实现功能、交通、景观体系的有机整合。在滨水和腹地之间建立最大化的交通互动联通和整体的业态布局,通过建立车行通道、人行通道、覆盖轨道交通网络支撑高密度开发,进一步激活滨水活力带。

第三,活力魅力,利用复合的业态激发全天候的活力,在立体空间营造复合业态和综合配套设施,配置好白天与夜晚合理的业态以保持不同时间段的活动人群占比,活化历史人文资源,构建繁华都市。创造滨水的公共空间满足多人群活动需求,融合滨水空间特色和公共艺术打造城市独特魅力。滨水高密度核心区建设应充分利用滨水岸线的形态特征,获取良好的滨水景观视野并为城市贡献具有丰富的天际线观测场所与角度;大力整合滨水岸线的自然人文资源,创造辨识度极高的滨水空间意象。将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城市高密度核心区的开发更新统筹思考,凸现城市滨水界面的特色,展现城市独特的IP形象。以各具特色的滨水公共空间营造多元人群活力场所,满足生活、文化、旅游及商务的多元需求,形成对经济、产业、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和集聚效应,成为城市活力及魅力所在。

第四,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滨水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打造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以人为本的慢性交通,并注入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在高密度的滨水城市核心区中开发超高层建筑,则需要更加关注建筑尺度以及空中的生态环境。利用建筑的空中和近地空间营造立体化的绿化景观,降低热岛效应。充分利用滨水开阔空间与环境优势,结合水岸营造城市公园,与核心区一起为城市打造优美滨水环境。智慧能源、区域能源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智慧能源的利用将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创新高效的能源管理,从而实现核心区的节能。

第五,持续生长与弹性开发。核心区更新开发周期长、投资大且影响深远。由于城市更新具备持续性和中长期分期的特点,是城市生命周期持续生长的一段环节,因此高密度滨水核心区的投资开发、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在时间上要充分考虑到该因素。在制定滨水高密度核心区更新开发的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根据城市各自发展水平与定位,需因地制宜地确定核心区战略目标和开发策略。应建立政府与市场间可持续共赢的合作机制,整合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制定更新开发的导则。在顶层构建协调整合政府、投资、运营、规划、设计、建设、维护以及交通系统、市政与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的管理模式,指导协调中长期持续的更新开发。匹配城市竞争力和能级提升的需求,建设卓越城市的高密度滨水核心区必定是一个中长期一体化的复合更新开发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而要在政策和机制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持续创造和超越。



近期新闻